BGM 之魂——电影×配乐

撰文:匕禾页

· 音乐

配乐对于影像的重要性,相信不用言语,都能确确切切地从经验中感受得到。而对于一套浓缩在90分钟的电影而言,他的重要性更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电影x配乐的交织吧。

电影配乐是根据电影的气氛、人物、情绪或情节发展所创作的音乐。其作用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表现民族、地方的特色或时代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人物心理,还可做为一条有力的线索,贯穿不同的画面和变换的镜头中,以便把导演要求的情绪保持下来。电影配乐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两者都是。写实的电影配乐,观众可以看到音乐的来源,例如拍摄乐团练习的画面或看到音响正播放着音乐;功能性电影配乐是为了制造电影的气氛、增强情绪或是为了搭配视觉而设计的音乐,观众看不到音乐的来源。电影配乐经常会基于一段主要旋律,产生各种变奏贯穿全片,使影片主题更加突出鲜明。当银幕上出现没有对话、旁白的一整段戏时,音乐便是写景、抒情、塑造人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谈及日本的电影,不得不提“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导演的《晚春》上映时正是美军占领期后期,也是日本接受西方思想的起点,斋藤高顺的电影配乐使用了大量管弦乐。

藤高顺是小津安二郎常用的配乐家,小津后期的电影作品,像《东京物语》(1953)、《彼岸花》(1958)等等中的电影音乐,都交由斋藤高顺主理,(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1953)》预告片,其中可以听到斋藤高顺为电影的配乐。

另一大家黑泽明的作品配乐要更有趣和前卫一些,在他早期合作配乐家早坂文雄创作了《罗生门》《野良犬》《七武士》等经典之作。接过早坂文雄接力棒的近代日本音乐大师武满彻,他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在《乱》中反复出现的笛声,凄凉悲壮,配合日本传统打击乐和定音鼓,与大场面下的古典交响配乐形成极大反差,成为电影表达中的亮点。

黑泽明早期的作品《野良犬》电影配乐出自早坂文雄之手。

武满彻为黑泽明的电影《乱》中配乐,反复出现的笛声成为电影表达中的亮点(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随着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音乐也逐渐和世界接轨。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一批新电影人更敢于打破常规,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制作名单中也出现了不少现在依旧活跃在一线的配乐大师,比如坂本龙一、岩代太郎、梅林茂等。这时期的电影配乐使用了大量的电子合成器音色,音乐的形态也越发接近音效和乐曲的结合体。

梅林茂

坂本龙一用合成器营造的氛围给人非常强烈的听觉冲击,那首《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也一举成为电影配乐的经典之作。

坂本龙一
岩代太郎

二次元热在日本电影新浪潮后接踵而至,成为日本配乐史上神奇的爆发点。大量优秀的漫画改编动画和原创动画的出现,给配乐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于是20 世纪末期,日本诞生了一大批被现在的年轻人称为大神的作曲家。最被我们熟知的久石让,因为给宫崎骏的动画谱曲而声名鹊起。他的作品带有鲜明的学院派特点,虽然20 世纪90 年代与北野武的合作中使用了不少电子乐元素,但他的大部分作品还是偏向传统管弦乐编制,这种风格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被我们熟知的久石让,因为给宫崎骏的动画谱曲而声名鹊起(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除了久石让,还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作曲家,比如菅野洋子、川井宪次、吉田洁、增田俊郎、植松伸夫等,他们在20 世纪末期因为动画游戏音乐而被人们熟知。

世纪之交,文化及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地下音乐和实验音乐也逐渐传播开来。很多电影导演将这种风格运用在作品中。

大友良英、山本精一、小山田圭吾等在音乐中融入特殊的乐器噪声,节奏冰冷硬朗,风格也很难归类。《杀手阿一》中山本精一创作的神经质的曲调,碎片式不断切换的安静和躁动,与影片搭配得天衣无缝。小山田圭吾给《攻壳机动队新剧场版》作的音乐,用错乱而又量化严密的电子乐衬托科幻背景。

《杀手阿一》中山本精一创作的神经质的曲调,碎片式不断切换的安静和躁动,与影片搭配得天衣无缝(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小山田圭吾给《攻壳机动队新剧场版》作的音乐,用错乱而又量化严密的电子乐衬托科幻背景(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是枝裕和这个名字应该也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他最初的电影配乐来自中国台湾配乐大师陈明章,处女作《幻之光》的音乐感觉就与侯孝贤的电影非常近似。从《步履不停》里GONTITI 娓娓道来的吉他旋律,到《奇迹》里团团转(くるり)充满纯真的乐队风格,从后摇个人乐队World‘s End Girlfriend(世界末日女朋友)配乐的《空气人偶》,再到菅野洋子为《海街日记》创作的优美的管弦乐主题旋律,他的每一部电影配乐风格都如此鲜明,让人在观影后久久难忘。

是枝裕和的处女作《幻之光》出自中国台湾配乐大师陈明章之手,他也是侯孝贤常用的电影配乐大师(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海街日记 菅野洋子

电影配乐除了在电影之中诞生,更是超越了电影之外继续孕育成长,脱离电影的播放后,也成为不少人独立品味咀嚼的艺术文化。下回我们继续了解本是寄生于影像,却又自我茁壮成长的这个灵魂吧!